壓歲錢形式越來越多 不變的是長輩的祝福與愛
摘要:記者通過走訪發現,無論金額多少、形式怎樣,大家的壓歲錢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飽含了長輩對晚輩的愛與祝福。
春節,除了假期之外,最令孩子們期待的莫過于壓歲錢了。每年春節,父母長輩都會給孩子壓歲錢,過去,父母包個幾十元的紅包壓歲錢,已經是十分開心了。而如今,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和時代的發展,孩子的壓歲錢也悄然發生著變化,不僅金額水漲船高,形式也愈發多樣化。記者通過走訪發現,無論金額多少、形式怎樣,大家的壓歲錢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飽含了長輩對晚輩的愛與祝福。
壓歲,意同“壓祟”,飽含長輩的祝福
壓歲錢,又名壓祟錢(“祟”就是不吉利的東西。古人借這個習俗來表達來年不要有任何不吉利的事情發生)。記者了解到,傳說壓歲錢是為了壓邪祟。除夕夜吃完年夜飯,長輩要給小輩壓歲錢,以祝福晚輩平安度歲。
壓歲錢是孩子新年最盼望的禮物。壓歲錢相傳起源較早,但真正在全國范圍流行是在明清時期。古代的壓歲錢有特制錢與一般通行錢兩種。特制的壓歲錢是仿制品,它的材料或銅或鐵,形狀或方或長,錢上一般刻有“吉祥如意”“福祿壽喜”“長命百歲”等。壓歲錢,有直接給予晚輩的,有的是在晚輩睡下后,放置其床腳或枕邊。壓歲錢本來是祝福的意義。壓歲錢在民俗文化中寓意辟邪驅鬼,保佑平安。
漢族民間認為分壓歲錢給孩子,當惡鬼妖魔或“年”去傷害孩子時,孩子可以用這些錢賄賂它們而化兇為吉。清朝詩人吳曼云在《壓歲錢》中寫道:“百十錢穿彩線長,分來再枕自收藏,商量爆竹談簫價,添得嬌兒一夜忙。”
由此看來,壓歲錢還牽系著一顆顆童心,孩子的壓歲錢主要用來買鞭炮、玩具和糖果等節日所需的東西?,F在長輩為晚輩分送壓歲錢的習俗仍然盛行,壓歲錢的數額從幾十到幾百不等,這些壓歲錢多被孩子們用來購買圖書和學習用品,新的時尚為壓歲錢賦予了新的內容。
“小時候,每年最期待的就是收壓歲錢,現在自己有了下一代,也從收壓歲錢的變成了發壓歲錢的。”市民張小姐表示,雖然每年給晚輩壓歲錢也是一筆不小的支出,但是心里很是開心,“看到自己和親戚家的孩子都健康成長,就是最開心的事了,壓歲錢是我們國家的傳統,也是一種愛的傳承。”
貴金屬、保險單,壓歲錢形式越來越多
“孫子出生之后,我每年都會送50g黃金,等到孫子20歲的時候,就有1000g黃金了,到時候他也上大學了,可以讓他自己決定怎么處理。”李先生自己經營了一家公司,他告訴記者,孫子每年生日他都會包紅包,過年時候就想送點不一樣的,“過年時候親戚都會給紅包,我送黃金比較特殊,等到孩子上大學的時候,這些存著的黃金也是一筆不小的金額了,到時候,他可以繼續放在家里,也可以到時候買車、買房,也是變相為他存錢。”
劉阿姨和李先生有同樣的想法,“還沒退休的時候就會每年買點黃金,那時候金價也不是太貴,現在退休了,之前存的黃金正好可以用來給孩子當壓歲錢。”她告訴記者,工作的時候每年都會買100g黃金,一直存在銀行里,現在每年可以直接申請提取,“孩子結婚、買房,我們積蓄也用得差不多了。之前存的黃金正好派上用途,也不會給我們的退休生活造成負擔,也是對孩子很好的祝福。”
除了貴金屬,用年金、教育金等保險作為壓歲錢的也不少。吳先生自己就是保險從業者,他說:“我孩子出生后,家里老人每年都會包大紅包,孩子還小,也用不到這么多錢,我和妻子就決定不給孩子紅包了,每年交保險,交到成年,等他上大學和結婚的時候都能取出一筆錢,這樣也很有意義。”吳先生表示,現在很多客戶都會選擇給家里晚輩在出生時買一份保險,每年的保費作為壓歲錢或生日禮物,也算是一種變相的存錢,同時也是一份保障。
形式多種多樣,不變的是長輩的愛
“我們小時候壓歲錢都不多,爺爺奶奶給兩百元感覺已經‘頂天’了,一般都是五十元、一百元。”80后吳小姐告訴記者,“那時候拿到壓歲錢,百元大鈔都是給爸爸媽媽,零錢就自己拿著,用來買煙花炮仗還有零食,和兄弟姐妹們一起玩。”回想起以前過年時的情景,吳小姐歷歷在目。她表示,現在自己也有了孩子,現在孩子的壓歲錢比自己小時候要多得多,“有時候親戚家幾個小孩還會在一起比誰的壓歲錢多,這幾年我們都有意減少了壓歲錢,就給幾百元意思意思,正好也樹立孩子的理財意識。”
有同樣想法的還有市民袁先生,他表示,壓歲錢是長輩對晚輩的一種祝福,希望孩子能夠健康平安。“孩子剛出生的時候,長輩給紅包都是大幾千甚至上萬,其實孩子也不需要這么多錢,而且這么多錢對長輩也是一種負擔。”這幾年,袁先生都會要求長輩少給點,或者買個小禮物就行,“錢多少和形式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長輩的心意孩子能感受到就足夠了。”
“現在有微信紅包,更方便了。”周阿姨說,每年家里親戚晚輩來,都要提前去銀行取錢,準備紅包,也有點不方便,“有時候忘了去銀行,親戚來了就比較尷尬,現在有了電子支付,直接在家庭群里發紅包,一人一個,既方便,也很熱鬧。”(單杉)
責任編輯:包建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