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節,你買新衣嗎?
金山網訊 “糖瓜祭灶,新年來到;姑娘要花,小子要炮;老頭兒要頂新氈帽,老太太要件新棉襖。”穿新衣是中國人過年的傳統年俗。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這一年俗也在悄悄改變。
市民:給孩子買,自己則隨意
市民蔣女士前兩天在商場購入一件淡綠色羽絨服。“我給女兒買了一件大衣,給自己買了件羽絨服,前兩年過年親戚走動少,這個春節要和女兒穿著新年衣去走親戚。”蔣女士說,她的女兒在上小學,她每年都給女兒買新衣,一是女兒同學都買,二是女兒在長個子,上一年的衣服嫌小。
市民張先生則告訴記者,他已經沒有過年買新衣的習慣了。“平時看到合適的就買,不特地為過年而買新衣服,而且家里也不缺衣服。”在張先生的眼里,年味早沒有小時候那么濃,過年穿新衣成了記憶中的事。記者采訪的幾位老年人更是沒有過年買新衣服的習慣,表示家里衣服夠穿就好。
商家:年輕人為父母買衣服的較多
一直在鎮江新區經營童裝店的蔣女士這兩天比較忙,前來購買童裝的家長和孩子不少。“我這里主要銷售2到18歲孩子的衣服,放假了,很多家長都會帶孩子們來買衣服,家長們過年不一定給自己買,但基本上都給孩子買。”
蔣女士和同行交流得知,二三十歲的市民很多保持著過年買新衣的習慣,這是因為他們大多經濟負擔較輕,而四十多歲的人上有老下有小,大多不再特地為了過年而買新衣。“五十歲以上的人群,多數較為節儉、買的少,相反有的子女會為老人買衣服盡孝心。”
鎮江某綜合體連鎖品牌男裝店店長張女士說:“春節前,特別是快遞員休息后,很多服裝店銷售會上漲,女裝生意會比我們男裝店好得多。”張店長從事服裝銷售10年,她表示這兩年顧客買衣服的頻率明顯下降,今年的生意比往年少了三成。從人群看,年輕男士很少為了過年買新衣,倒是年輕人為父母買衣服的較多,“我們店經常有年輕人給爸爸、舅舅、叔叔等男性長輩過年買新衣,盡孝心的有不少。”
定制店:為過年定制衣服減少
服裝店生意正忙,定制衣服的店鋪正在做過年前最后一批成衣,在小米山路經營服裝定制的胡先生夫婦從11月開始忙碌,這兩天已經進入收尾。
胡先生說,一般制作一件衣服超過7天,客人要得急的話,也要三到五天,所以客人不會集中在過年前來定制,而是集中在去年12月。
“為了過年而做衣服的人還是很多的,我們這里價位主要集中在1000到2000元,比商場可選顏色多、大小按客人身材做、面料細節更好,很適合買來過年穿,只是這兩年受疫情、經濟、消費習慣的改變,定制衣服的人少了,以前每個月營業額2萬多元,這個冬天只有1萬多元。”胡先生說,前來做衣服的多為三四十歲的女士,她們有一定經濟實力,但不會年年來做,基本上都是隔幾年做一件,而五十歲以上的客戶相對就少多了。
民俗專家:新年換新衣是種儀式感
新年穿新衣習俗的變化說明什么?我市民俗研究者蔡慶來認為,每個節慶和習俗都是儀式感的投射,春節作為中國人最重要的節日,儀式感自然最強,在過去物質匱乏的時代,穿新衣是作為人們對新生活的美好期望,這就是過年的儀式感,表達對新生活的美好期望。
蔡慶來說,現在的生活模式和過去已經截然不同,城鎮化讓人們互相串門拜年都減少了;互聯網的發展也讓人們購物更便捷,想買衣服隨時買,穿新衣這個過年的象征符號也在發生著改變,大家衣柜里也不缺一件新衣了,現在大家新年換新衣實質是在換一種新心情,是一種美好的寓意。(記者 張馳川)
責任編輯:方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