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南抗戰第一鎮寶堰
文/陳水源
近日,我來到丹徒區寶堰鎮參觀,這里為弘揚茅山老區精神又增添了一處紅色地標——“退役軍人主題公園”,公園中心“蘇南抗戰第一鎮”的標牌十分醒目,其背后的故事更讓人動容。
1938年5月,根據黨中央指示,集結在皖南的新四軍派部隊向蘇南進發,開展敵后抗日戰爭。新四軍組建了400余人的先遣支隊,在二支隊副司令員粟裕的率領下,從皖南巖寺出發,揭開了新四軍東進抗日的序幕。1938年6月,陳毅率領新四軍一支隊挺進江南,創建以茅山為中心的抗日根據地。粟裕司令員率新四軍先遣支隊先期到達茅山地區實施戰略偵察,認為寶堰處于茅山地區的核心地帶,又是四縣交界的中心區域,戰略地位十分重要,且商貿發達,經濟資源豐富,是茅山地區的重鎮。6月15日,新四軍一支隊進駐寶堰鎮,司令部、政治部、后勤部等機關設在前隍村怡和酒行大院內,電訊室、銀行、衛生室分別設在前隍村農民家里。當時這里的民眾尚未發動,老百姓對新四軍還不夠了解,陳毅要求新四軍干部戰士,發揚紅軍的優良傳統,堅決執行三大紀律八項注意,雨夜不入民宅,在外露營,不得驚擾群眾。
寶堰鎮怡和酒行,建于1921年,占地面積3600平方米,建筑面積2668平方米。宅院設有更樓、哨樓、空中通道、地下暗道,分布合理,防衛能力異常堅固。整座院落房屋上百間,非常適合軍事指揮機關使用,遇到特殊情況可迅速撤離和轉移。因此,被粟裕司令員選作新四軍一支隊東進以后的秘密指揮中心和辦公機構。一支隊進駐寶堰后,廣泛發動和組織民眾,積極開展統戰工作,首先與丹北管文蔚領導的丹陽抗日自衛團取得了聯系,創建了丹北抗日根據地。在這里,陳毅親筆寫信動員先后做過中學校長、區長的樊玉琳參加抗日,還三次會晤茅麓公司經理紀振綱,宣講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從而使紀振綱300多人的自衛團參加了新四軍;在這期間,一支隊政治部還在這里舉辦了兩期東南抗日干部政治訓練班,培養了100多名懂政治、懂業務、懂軍事的地方干部和軍隊干部,為茅山抗日根地的形成發展提供了足夠的人力資源。
陳毅在寶堰簽署發布的第一張布告 圖:陳水源 提供
1938年7月7日,陳毅在寶堰鎮怡和酒行大院主持召開鎮江、句容、金壇、丹陽四縣各界人士代表大會,籌備成立四縣抗敵自衛委員會,這次會議推選茅麓公司經理紀振綱任主任,樊玉琳、王豐慶任副主任。同時,陳毅司令員還簽署發布了新四軍東進以后的第一張布告《號召抗日人民粉碎自治維持會等漢奸組織》。四縣抗敵總會籌備會,還委聘各區區長,并轄各級各類群眾性抗日組織,征稅收糧,動員參軍,募集軍需,有效地支援了新四軍主力部隊,為茅山抗日根據地的創建、發展、鞏固奠定了基礎。這之后,茅山地區有60多個鄉先后成立農抗會、婦抗會、青抗會等各種抗日團體,5萬多名農民參加了抗日組織,寶堰也成為抗戰初期茅山地區的戰斗堡壘。
1938年9月10日,茅山地區第一個帶有準政權性質的行政機構——新四軍四縣抗敵自衛委員會在寶堰成立。當日,日軍調動2000多兵力,從鎮江、句容、九里鎮等地兵分五路包圍前隍村新四軍一支隊駐地,企圖一舉撲滅新生的抗日革命政權。在陳毅的指揮下,一支隊直屬機關轉移至側后,老二團主力依據華山制高點,設伏阻擊,靈活機動地打擊敵人,擊斃日軍30多人,在完成掩護機關轉移任務后即主動撤出,轉移至墓東地區的茅山腹地。從此,新四軍華山阻擊戰在這里載入史冊,第一支隊司令部也從前隍村移至溧陽縣前馬附近的宋巷里,創建了以茅山為中心的抗日革命根據地。
寶堰新四軍四縣抗敵總會紀念館
1982年3月,寶堰新四軍四縣抗敵會議會址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93年丹徒縣十一屆人民代表大會決定,在新四軍四縣抗敵會議會址的基礎上籌建新四軍四縣抗敵總會紀念館,1995年9月,紀念館建成并對外開放。目前,寶堰新四軍四縣抗敵總會紀念館已被列為“鎮江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并被江蘇省軍區命名為“江蘇省全民國防教育基地”。去年6月,又被列入江蘇省首批100個紅色地名錄。
責任編輯:阿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