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的一份《鎮江日報》
報紙從它誕生之日起,就注定是歷史的記錄者。今年《鎮江日報》將迎來復刊40周年,市民張先生收藏了一份上世紀六十年代的《鎮江日報》,報紙雖不大,但內容豐富,一起來看。
老報紙編排緊湊
這是1962年2月2日的《鎮江日報》,黑白印刷,略有殘破。報紙長37.5厘米,寬26厘米,8開大小,前后兩版,這應該是《鎮江日報》歷史上最小的尺寸了。報頭是“鎮江日報”,下面還有漢語拼音及當日天氣預報,這一手寫體與1958年7月1日第一期《鎮江日報》的報頭一致,1968年7月30日報頭才改為“紅鎮江報”。
圖1
先看一版布局(圖1),“鎮江日報”位于報紙上方居中,下面就是頭版頭條。這期的頭條叫“通過算賬對比狠抓思想發動,金山公社突擊拾稻根防螟害”,而左上角報眼剛好是一篇“摘自新華日報社論‘拾毀稻根,防治螟害’的文字”,兩者正好呼應。無獨有偶,在左下角還有一篇相關報道“抓緊時機消滅越冬螟蟲,北元大隊發動群眾拾稻根”,可見本期編版意圖十分明顯,“拾稻根防螟害”是當時宣傳重點。
對只有兩版的報紙來說,第一版是要聞,這一版的新聞比其他版重要,在橫排報紙的版面上,左上角要比右上角重要。接下來的“新聞二條”位置有兩個,一個是右報眼,還有一個是左報眼下面。就本期而言,因為左半版已有兩篇“防治螟害”稿,因此左報眼下安排了農業稿,題目為“鼓足干勁爭主動,奪取今年好收成,鎮二四隊節后農活節前干”。這樣左半版的3篇“本報訊”消息構成了互動整體,脈絡清晰。
圖2
再看二版(圖2),這里分擔了更多報紙的職能,包括時事、新聞、文化、資訊、廣告等,呈現出一種“小而全”的雜糅局面。從本期看,時事集中在左上方,共5篇稿,其中國內新聞2篇,皆選取新華社北京昨天消息,國外新聞3篇。新聞則安排在右上角和上方居中,有兩篇,一篇消息,一篇集納式報道。通訊員版則位于中心位置,一篇是署名“秋觀”的“退伍軍人顧生成”,另一篇是署名“戴元富”的“好民兵、好社員”。記者之所以認為是通訊員稿,是因為他們的署名與消息文末署名不同,均是在標題下直接寫名字。
二版資訊豐富,涵蓋了鎮江市各劇院、劇場、書場的節目預告,服務功能十足。而廣告僅右下角一豆腐塊,名為“鎮江紙漿廠承接機械修制和水電安裝業務”。其余皆是遺失啟事,這期共刊登了鎮江醫學??茖W校學員遺失的16枚?;?,都有編號。至于文化內容,則是右下角一曲《民兵任務歌》的簡譜和歌詞,方便讀者學唱。
當年春節怎么過
1962年2月2日正值農歷辛丑年十二月廿八,民間到了農歷臘月二十八,各家各戶要開始忙主食過年,還有春節前的各項準備。也就是說,這張老報紙還原了鎮江人過年的一些經典場景,而它正好是“三年自然災害”后的第一個春節。
回到一版,右報眼是一則消息,“讓農民歡歡喜喜度春節,五十五萬元工業品及時調撥下鄉”,這批“節日工業品”包括“面盆、剪刀、帽子、手帕、汗巾、鎖、針箍等四百多種”。而右下方是“節日前夕服務職工忙得歡”的集納式報道,涉及理發、照相、洗澡、旅館、洗染、飲食六大行業。先看理發,“理發行為方便顧客節日前理發,30日起采取延長營業時間的辦法,從早上七點到夜里十二點鐘都照常營業,舊歷除夕將延長到夜里兩點鐘。此外,實行了電話預約和定時預約券的方法,設立專座對預約顧客服務。”再說洗澡,“為了適應人們洗澡過節的習慣,浴室業的職工千方百計滿足浴客要求,他們延長了營業時間,女子浴室還增加了盆位,對工廠、企業、學校、機關等事業單位實行電話預約,對老弱殘幼還做到包接、包送、包脫、包洗、包穿、包安全的六包,主動為顧客服務,五天來甘露浴室就接送兒童三百多人次。”
還有洗染業,“中央洗染店職工為了讓來洗染的顧客穿戴整潔的衣帽過春節,連日來投入緊張的勞動,隨到隨送生產間洗染。寶塔路119號趙同志拆洗的一套棉衣,當天晚上營業員就把干干凈凈的棉衣送上門,受到顧客好評。”飲食業也是節日重頭戲,“清真如意菜館和中華食堂在春節到來以前開辟了一項新業務——代客加工面點。職工們根據顧客需要,增加加工品種,聽憑顧客挑選,做到按時按量完成加工任務。”照相業相對簡單,“中國照相館職工為了滿足市民春節期間照相的需要,增添了兩套新制美術布景和燈光設備,春節期間照常營業。”最后是旅館業,它是對外窗口:“新旅社前天接到一封來自上海華東師范大學薛慕慶同學的來信,節日要到鎮江來旅行結婚,還要到揚州游覽。職工們馬上在二樓整理出一間最漂亮的房間作為新房,換上了嶄新的被枕,并代準備了結婚的飯菜。同時還代購了戲票和到揚州的車船票,等候新婚夫婦的光臨……”
更多細節被揭示
春節前的準備當然不限于此。翻到二版左下角,鎮江市各劇院、劇場、書場的春節節目預告赫然在目,從初一排到初五,可謂一報在手,活動盡知。那一年春節檔電影有《紅鷹》《關漢卿》《依里斯頓的兒子》等多部。此外,最讓我們眼饞的要數當時生龍活虎的劇場和書場——鎮江市京劇團、揚劇團、越劇團、曲藝團春節期間輪番上演,還有揚州市曲藝團、常州市錫劇團、揭州市曲藝團、昆山評彈團來鎮獻演,那叫一個熱鬧!
這份報紙的署名也很有意思,一版名為“追肥”的木刻作品有署名,但同樣放在“集納框”的兩幅配圖卻無署名。還有兩種報道也無署名:一種是集納式報道,一種是新聞照片。前者可能是通訊員來稿加工而成,后者卻有些令人費解。一版有張照片,說明是“上黨公社綜合廠職工,為社員趕制了大量粉絲,這是他們正在翻曬。”其構圖完整,主題突出,似為記者所拍。二版也有照片,說明是“象山園藝場江濱大隊社員起蔥、蒜、菠菜等小品種蔬菜,供應春節”,邊上正好有一篇象山園藝場的小稿,這是本期唯一的“文配照片”,可惜屬于集納式報道,并無署名。
記者注意到,報紙二版最下邊有一行小字。當時社址在大西路67號,還設有三部電話:總編辦公室、城市組、政文組1043,農村組566,經理部、印刷廠、制版所666。這提示了我們當時報社的組織架構,記者可能按城市組、政文組和農村組來劃分,而這份報紙的新聞報道和電話分配則揭示出農村組似乎是當時的第一大條口,因為整份報紙只有二版右上角一篇“火柴廠職工狠抓薄弱環節,火柴產量步步上升”的消息可稱工業新聞。
準確地說,這期《鎮江日報》版面只相當于本報兩個版,屬于標準的“螺螄殼里做道場”。當版面縮小到一個臨界點,“內容為王”的意義才真正顯現出來。甚至可以這樣講,在同樣版面的情況下,現在的我們并不能比當時做得更出色,從中正好可以看出《鎮江日報》前輩們的心血和努力。換言之,如果在報紙內容全面精簡的前提下,即使現在有更好的排版技術和條件支撐,其影響基本可以忽略不計。如果將我們現在的報紙比作一幢裝修豪華的獨幢別墅的話,那么這份《鎮江日報》只能算超小戶型,但它仍然可以滿足居住的基本需求,這可能也是這份報紙帶給我們的更多思考……
某種意義上,一份報紙就是對一座城市最好的回應和紀念,特別是當這座城只有一種報紙的年代。很多時候,我們可能對民國時期津津樂道,對上世紀五十年代心懷敬意,對七十年代不忍直視,對八九十年代歷歷在目,唯獨對六十年代是陌生和隔閡的。感謝《鎮江日報》為我們保留了鎮江城不同時代的回聲,這樣的回聲今天聽來仍然催人奮進,激勵著新一代報人不斷砥礪前行。(竺捷)
圖:竺捷 提供
責任編輯:阿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