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顆扣子
歷史行走到2010年時,發揮政協委員主體作用,日益成為政協的一項重要工作。作為一級政協組織,要引導和激勵政協委員“雙盡職”,鼓勵他們既要在本職崗位建功立業,又要認真履行政協職能,積極建言獻策?!舵偨請蟆返?ldquo;政協委員在行動”專欄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產生的。專欄以紀實文學的手法宣傳委員的“雙盡職”,以期典型引路。
專欄由市政協辦公室和鎮江日報社聯合主辦。市政協黨組把這個任務交給了辦公室。當時有兩套方案,一是立足于市政協機關內部刊物《鎮江政協》,不定期刊登;一是依托《鎮江日報》,定期刊發。我選擇了后者。
做這樣的選擇,我是有底氣的。
日報復刊兩三年后的一個春天,副刊《珍珠泉》編輯方范有意在金山公園搞一個筆會,讓常投稿的作者交流交流、碰撞碰撞。為做實這件事,方范專程來公園踩點。當時我還在金山公園工作,便擔任了她踩點的向導。我們先考察了公園的草坪。春天的草坪一片新綠,草軟軟的,向遠處延伸。草坪周圍,多彩的花兒開得正鬧。春光明媚、春色無邊……這些美好的詞兒還想一個接一個地從我腦海里蹦出。方范卻把我拽了回來。她指著一樹的桃花對我說,文章,不能看上去很華美,仔細琢磨,卻看不到一點思想的痕跡;這樣的文章,就像眼前的桃樹,看上去很漂亮,風一吹,花隨風去,禿禿的樹上什么也沒有。這點對點的指導,于我,算是吃了一次小灶。擺在現在,就是上了一次小課。
六七年后,圍繞建設港口型城市、發展港口型經濟,政協組織財貿組、經濟組、新聞組、城鄉建設組的委員去廈門和泉州考察。坐在南下的列車上,我們被沿路的風景吸引著,山川竹林、河汊漁舟、村莊農舍,偶爾,還有一條狗,昂著頭,汪汪地叫著。報社總編應天仇就坐在對面。“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這是他當年在夜校,對我們這些熱衷于“爬格子”的后生提出的要求。觸景生情,我談起了這事。他笑了笑,說,這是對初學者的要求。你現在專職于文字,境界要再提升。寫一手好文章,必須立足于“人人心中有,個個筆下無”,善于捕捉發現,善于裁剪取舍;《誰是最可愛的人》,采訪了十幾個故事,最后只用了三個。
這又是一次小灶。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無論干哪行,有好的理念指引,成功的概率要大些。“兩次小灶”涉及的理論,我并不陌生,由于時間地點條件的不同,尤其是,前者是在我剛踏上文學愛好羊腸小道的那一刻,后者是在我躋身機關文字秘書的起步階段,于我來講,就是“第一顆扣子”,透著滿滿的關心和希望,不僅震撼著我,而且溫暖著我,讓我奉為圭臬,一直踐行之。
誠然,我不是看見希望才去堅持,而是深知,只有堅持才有希望。站在“政協委員在行動”即將開欄的節點上,回望過去,是不是收獲了希望,寫就了一手好文章?我不敢斷言,但肩上的擔子越來越重,是不爭的事實。
“政協委員在行動”,終于啟航,半個月一期,每期三四千字,至2016年,共刊發220多期。參與寫作的有機關干部、報社記者,全國、省、市作協會員;被采訪的委員中,有專家學者、領導干部、醫生教師、創業者……專欄頻率之高、跨度之長,歷史少見;加之作者來自五湖四海、宣傳對象分散于各行各業,這些,對報道的組織工作都提出了挑戰。
然而,多年的摔打,“第一顆扣子”的關心已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成為一種習慣。當理念成為一種習慣,自然會品嘗到“功到自然成”的喜悅。6年的時間不算短,但采訪工作自始至終得到作家、記者和政協干部的積極響應,每一篇見報稿件都受到政協委員的充分肯定,有的還上了《人民政協報》頭版頭條。令人欣慰的是,多年以后,偶爾在城市的某個地方遇見他們,就像老朋友相見,喜出望外,感受到他們的熱情和真誠。每當這時,我就會想起“政協委員在行動”,打心眼里感謝報社的關心和支持。(陳泰龍)
責任編輯:方超